不倒翁團隊

歡迎來到我們共寫的天地 ,與您分享我們攜手拍攝剪輯萬華青草巷紀錄片 [一生不悔] - 迷戀台北青草香 的點點滴滴






2010年9月24日

跟拍採草母女


中秋前一天,一大早先生載我到西門捷運站搶搭6:05的頭班板南線捷運,到第二站(龍山寺)就與義惠、才智碰面,而志強、玉美雖沒搭上第一班車,但也及時搭上第二班,三人到達終點永寧站時,稍候些,全員到齊,展開今天的跟拍採草母女活動。

因為想著採草母女已在皇后鎮森林遊樂區等候,所以我們就自做主張的改45路公車為917路公車(走高速公路),一陣忙亂後好心的司機先生告訴我們這班公車沒到我們的目的地,他建議我們在老街下車,改換到新店線的1079號公車才能到皇后鎮森林遊樂區,哇!真的是「欲速則不達」!

一番折騰及等候,終於到達站牌了,在對面的7-11補充早餐及水,再上洗手間(不錯!這荒郊地區的7-11竟有此設備,很貼心!),接著上路了,背著腳架攝影機,提著兩盒不輕的伴手禮,趕著路,因為實在是讓採草母女久等了!

才智大哥打頭陣,至少讓他先和我們的主角先打聲招呼吧!我們四位隨後跟著,一路上感動景色優美,又忍不住要拍攝,只好邊跑邊拍啦!

約20分鐘後,遠遠終於看到皇后鎮森林的招牌,哇!原來她竟是45路公車的終點站啊!如果我們乖乖的聽母女的話在永寧站搭45路車的話,那..........,真是好事多磨!

一旁採草母女已在那兒等候多時,真的是對不起她們!幸好母女倆仍笑臉迎接,我們終於卸下心中的大石頭!

現在才開始我們的任務喔!跟拍母女採草的經過,四個攝影機一個相機一路上邊走邊拍,母女倆則邊走邊採草,逐漸距離拉開了,一部相機兩部攝影機跟蹤前面的女兒,兩部攝影機跟拍走在後頭的87歲的老母親。

阿嬤邊走邊說故事,我和玉美隨伺在後,身體硬朗的她,興致勃勃的越說越高興,為了拍攝還不時的要求阿嬤走慢一點,阿嬤說:通常她們天未亮就來了,從小在山上長大,對環境熟悉不害怕。最早採茶葉時,曾經遇到蛇,後來改採青草近六十年了,不曾再碰到過蛇。但是有次正爬在山上採草時,突然一陣巨響從頭頂打下,當時他帶著斗笠,就跌落在地暈了過去,後來同行的女兒下山請求幫忙,用車將阿嬤載到醫院,幸好只是傷到神經,並無大礙......。阿嬤說她初一、十五,都會到廟裡燒香添香油錢,請求神明保佑,因此一些災難,佛祖會幫她避開.......。

約走了半個多小時,才真正到達阿嬤採草的山上,阿嬤及女兒一個箭步就爬上山腰,又採起青草。我們在下面望塵莫及,看著拍著她們的身影,心中只有讚嘆和感動!阿嬤越採越高,女兒心疼的喊著別再上去,而阿嬤卻氣定神閒的說別擔心,當阿嬤腰際的塑膠袋越來越滿時,阿嬤才捨得下來,我仔細拍著她下來的身影,自己眼眶是濕潤的,因為阿嬤邊挪動身子,還是邊採著青草,一度還停下腳步,因為她發現更多她要的青草!這一幕讓我感受到阿嬤堅忍的生命!美麗的生命!

回程時在涼亭休息順便訪談一段,掛在阿嬤胸前的無線麥克風,隱約聽到阿嬤的喘息聲,心裡不捨,問她累嗎?她竟說:「不累,只是有點喘,因為心臟不是很好!」我拿了一顆剝好的文旦請她,她竟客氣的推說:「你們來我這兒,我沒能好好招待你們,.......」聽得我們慚愧,打擾她工作,她反而如此說`,好一個善良樂觀的阿嬤!

言談中開玩笑的向兼是青草店老闆的朋友說,採草這麼辛苦,應該加價收購!而母女倆卻笑說:這有一定行情的,不是老闆一人就能決定的!是啊!好一對樂天知命,安貧樂道的母女!我笑說:母女倆天天來戶外踏青,又賺錢又練身體,怪不得阿嬤身體這麼好!

看著膝蓋因退化走路有點不便的阿嬤,走在滿載而歸的女兒身後的身影,我感受到生命的力量,生命的美麗!

這趟任務與其說拍攝採草人的辛苦,不如說阿嬤母女讓我上了寶貴的一課!


DSC02730


DSC00052 

【一生不悔】迷戀台北青草香

因地緣關係,從小到大都以艋舺地區為生活主軸,除了上班上學之外,逛夜市、買東西、吃東西通通在此打理解決,萬華地帶對我來說,閉著眼睛就是可以隨意遊走街巷小徑的熟。


這次因「城市觀察與社區故事影像紀錄」課程之故,加入【一生不悔】迷戀台北青草香的實務拍攝,才發現萬華也有我不熟悉的區塊---青草巷。

仔細想想何以如此,為何常進出西昌街夜市,對青草街卻不熟?難道青草藥非生活的一部份?青草店是否走向產業黃昏?值得一探究竟。

具悠久歷史的中草藥,許多醫典至今仍在使用,其中李時珍編著的《本草綱目》,就收錄歷代諸家所載藥物 1,892 種,可說是藥物學的寶貴資產。由於草藥缺乏現代科學驗證,又因來源不明或有毒成分難以去除,而令人產生顧忌,以致這些先人留下的(救命仙丹)才逐漸式微,並且現代人常誤以為青草巷只賣青草茶,或許這也是對青草街不熟的原因之一吧…。期待這次【一生不悔】迷戀台北青草香的拍攝過程,可以從中找到問題端倪,以提供學者或有心人士研究,繼而找到留下先人(救命仙丹)的對策,讓傳統草藥醫學恢復生機,相信這樣拍起來就有勁多了。

其實自有文明以來,世界各民族各自發展出一套傳統草藥醫學,在醫藥如此發達的今日,仍有許多絕症須依靠傳統草藥維持生命。並且許多隨著老化而出現的疾病,無法由目前的醫藥得到有效解決…。

近年來預防醫學意識的抬頭,以及現代人崇尚健康自然,加上意識到藥物的副作用、抗藥性等問題,許多先進國家開始對服用化學藥物產生疑慮,紛紛轉而尋找天然藥物及療法,引起醫界震撼及關注,也促使天然草藥市場及自然療法開始蓬勃發展,似乎國內也開始引進相關書籍及觀念…。一走進藥局或量販店,從琳瑯滿目的保健食品可看出消費者已開始改變用藥習慣,逐漸接受使用天然草藥,使得傳統草藥在保健食品和藥物市場上的占有率大幅提升。因此,不論您相不相信,只要崇尚自然風不息,天然藥品未來將大有可為,會是保健食品及藥物閃亮的明日之星,期待有朝一日青草巷就是國人的救命巷,是維繫臺灣生命力的主要力量之一。(寫在拍攝前夕)





青草店訪問大綱

~摘自翁導給團隊隊員的參考資料~
青草店訪問大綱
1.從事多久了?
2.為什麼從事青草這行業?
3.你什麼時候來到這裡開店?
4.以前和現在的採草人有什麼不同?
5.什麼時候採草人最多?和現在比起來呢?
6.我看老照片這條青草巷的店家門口都在賣茅根,以前茅根當青草茶賣銷路怎樣?來交茅根的都是哪裡人?現在青草茶材料從哪裡來?通常都用哪些材料?
7.除了青草茶以外,還有什麼銷路比較好?
8.你來到這裡的時候,這裡有幾間青草店?
9.聽說以前有龍山寺藥籤,是真的嗎?
10.西昌街拓寬(龍山商場拆除)以後,對您的生意有沒影響? SARS呢?
11.有很多人採收野生或栽種青草批發給你,您知道有哪些人?
12.青草巷生意最好是哪幾年?
13.有人說賣青草是在做功德?有賣青草的說他們是在做苦力,你覺得呢?
14.你曾想過要轉行嗎?您對從事這行業會後悔嗎?
15.你會煮哪些青草料理來養生?例如:狗尾雞、牛奶埔雞、藥燉排骨?
16.有哪些在青草巷發生的趣事,有否特別印象深刻的顧客,
17.對於西醫藥的進步,是否有相應的方法.
18.對於前幾年的顧客,與近來的顧客購買力有無差異.
19.老顧客是否長期與店家保持互動?舉例說明.
20.青草巷對於萬華人有何利弊?
21.是否將販售青草變成青草茶店或複合式茶飲店較好?或著藥燉排骨店?養生餐廳?

22.青草巷聯誼會停辦好多年,聽說想要續辦,你有何看法?

紀錄不是走馬看花

紀錄不是走馬看花,是誠心寫真,用您的鏡頭,觀望這個世界,有空歡迎您到青草巷多走走,片子不怕拍得多,最怕不夠寫實.昨天模擬2個劇情,是不已時才會採用,有時也不一定執著在拍攝青草巷,或許換個角度,拍攝採草人的辛勞,也是不錯的選擇.
德安老闆與四知老母親,是老一輩採草人代表,也是青草街出勤率最高 的模範生,從他們可了解早期青草業狀況.三峽母女也採青草30年,將青 春都奉獻給青草巷.新店蘆薈與淡水野生採集,是較晚來到青草巷,其他還有很多從四面八方來到青草巷,為大眾提供青草服務的工作者,從數年到30年都有,讓我們以最認真的拍攝,向它們致敬,謝謝他們提供有病時,除了看西醫.中醫外,還有另一種選擇.

2010年9月22日

呼喚公民運動的開展 - 龍應台

呼喚公民運動的開展 - 龍應台 (節錄) 明報 2004/12/1
大多數的政治人物都會選擇「形象工程」,爭取興建嶄新的大樓大廳來做人們「看得見」的「政績」,我並非不知這個道理,但是一個城市不是為了政治人物而存在的,更不會因為工程而偉大。台北的人口如此稠密,土地如此侷促,開闊的空間如此稀少,這個城市所需要的究竟是不斷的「增建」還是一種「減的美學」呢﹖
當你有一百多棟建築是低度利用或閒置不用的時候──如果加上中央政府的閒置空間,那個數目就要加好幾倍,你有什麼理由去不斷地增加建築呢﹖  在擁擠不堪、高樓壓迫的城市裏,「減」的美學必須被認真思考﹔在物質過度充斥的城市裏,「儉」的倫理應該被重新認識﹔在聲光色彩刺激感官到極致的城市裏,「簡」的哲學應該成為一種平衡。  再說,
台北經過五十年日本殖民,經過四十年國民黨的嚴厲統治,經過十幾年的民主動盪、分歧和政爭,是一個正在尋找社會共識,迫切需要建立文化認同的城市。
有什麼比老房子、老街老樹老地標,更能喚起人們共同的回憶,更能激動人們共同的情感呢﹖一座老教堂,一個戰時蓄水池,一條石板街,一個雞鴨魚肉混雜、人聲鼎沸的菜市場,一個土裏土氣的小火車站……可以勾起人們最深的記憶,而最深的記憶其實就是鄉土之愛,它可以縫補代溝的裂痕,可以超越政爭的對立。每搶救一棟廢棄的老建築,市民的共同記憶就加一分。每恢復一棟老屋讓它風華再現,市民的文化認同就深一層,對這個城市的感情就多一分。這些看不見的「得分」,不是新的高樓做得到的。 我所以把資源和力氣投擲在修復古蹟和老屋,不僅只是希望納入「減」的美學,「儉」的倫理和「簡」的哲學,更為了讓一個歷史不斷流失、共同記憶薄弱的城市可以實實在在擁抱我們共同的土地、共同的過去。  當我前瞻城市的未來,也相信,全球化的力道愈大,把世界上每一個城市的面貌都用所謂「現代」的、「進步」的品味給公式化、標準化時,愈「土」的城市反而愈有將來的競爭力。

~摘自翁導於09/22寄給團隊參考的信件~